西橋,俗稱老西橋、西河橋,因位于城西、建在西河上而得名。西橋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,當時該橋位于果城西南郊,后多次遷址改建。明嘉靖年間,西橋坍塌。明萬歷六年,大學士陳以勤捐資另選址重建,命名為廣恩橋。到了清代,廣恩橋受到損壞。乾隆九年,岳池人劉柱元募捐重建石橋,改名為西溪橋。幾年后,西溪橋垮塌。嘉慶十四年,順慶知府黃銑帶頭募捐重建橋梁,沒有完工就離任了。
后任知府蓋方泌繼續(xù)修橋。這一次,橋址再次發(fā)生變化,遷至廣恩橋遺址上游數丈遠的地方,改名為永安橋。1928年,順(慶)蓬(溪)公路修建時,填高了永安橋兩端,拆除橋頭牌坊和上橋石梯,鋪平了橋面,永安橋成為一座公路橋,后來,名稱變?yōu)槲鳂颉?981年,南充遭遇特大洪災,西橋的橋欄、橋面受損嚴重,第二年,改石橋欄桿為鋼筋水泥欄桿,橋面鋪上了瀝青混凝土。“老西橋原本沒有十二生肖雕像,為啥要增添這一景觀呢?”有人提出異議,十二生肖雕像立于橋身兩側,易被損毀,反而影響橋身美觀。而且,十二生肖雕像與老西橋有沒有歷史文化關聯,設置這樣的雕像沒有太大的價值。
有人認為,老西橋屬南充市文物保護單位,按照文物保護和修復的有關規(guī)定,只能“修舊如舊”。老西橋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,如今的老西橋修建于清代嘉慶年間,維修時到底“舊”到哪個時代,應該有個標準。 針對在老西橋頭設置“漢之梁”的方案,大部分與會人員表示認同。他們認為,“漢之梁”的設計古樸厚重,緊扣“安漢故城”這段歷史,彰顯了南充作為“三國之源”的文化底蘊。“漢之梁”立于橋頭,與西河右岸的三國文化主題雕塑長廊融為一體,與周邊景觀很協(xié)調。
“對老西橋片區(qū)的改造正如火如荼進行,對老西橋進行打造迫在眉睫。”市西山風景區(qū)管理局局長張樹柏介紹,隨著牌坊灣城中村改造、安漢故城、西河右岸防洪堤、三國文化主題雕塑、西河廊橋、西河治理等項目的實施,老西橋與周邊環(huán)境顯得越來越不協(xié)調。目前,順慶區(qū)政府已組織有關部門對設計方案進行了多次評審和修改,橋身的“安全”和“保護”是每次評審會討論的焦點。